地效飞行器和气垫船其实差不多,概念都很老。
打有狗那年,就有这俩玩意了。
为什么没成主流呢?
因为二者都有自己无法克服的缺陷。
气垫船因为高能耗和高维护成本,只能沦为短程突击的备选。
而地效飞行器更惨一些,到现在连应用的地方都没有。
全世界也就搞出了那么一架,而且一直在吃灰。
因为这种载具,只能在理论情况才运行。
它要进行贴水面飞行,非得是那种风平浪静的环境。
一旦水面上有浪,别说十几米的滔天巨浪了。
就算是一米来高的小涟漪,撞上也是机毁人亡,几乎没有应用前景。
但这次吴前预期很委婉:“地效飞行器产生也好几十年了,耐波性这个问题一直没解决的嘞。”
陈晨摆手:“好像说的你气垫船的耐波性解决了一样。”
“不一样的,气垫船好歹是船,最多开个100公里,这个速度就算耐波性差,也不至于导致毁灭性的后果,可地效飞行器的速度……一撞就是一个不吱声。”
陈晨的目光逐渐变得深邃:“我的意思是,同样面临问题,我们解决问题即可,如果耐波性解决了,地效飞行器和气垫船二选一,你选哪一个?”
“那当然是地效飞行器了,关键是怎么解决?”
随着吴前的疑问落地,陈晨的目光来到了一旁的苏雪松身上。
此时的苏雪松正在外甥女婿的茶吧台抽屉里翻找,看看有没有坚果雪饼之类的。
反正不管是飞行器还是船,都不关他的事儿。
他已经汇报完了,只想填饱肚子。
可是。
接近一分钟的寂静之后,苏雪松只觉得头皮发麻。
“看我做什么?”
“啊?说话啊!”
“我既不懂船,也不懂飞机,你们打我主意干嘛?”
陈晨指着苏雪松说道:“刚才苏总说了,他们的智驾大模型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熟度,正好能解决你们的问题。”
“锤子,我那是小轿车的智驾大模型。”苏雪松满脸拒绝。
他有些急了,隐隐觉得有一口锅正朝着自己扣过来。
好家伙。
我只是来汇报个工作,怎么还揽上活儿了?
吴前不太理解:“大模型对于我们有什么帮助?”
“可以解决最重要的耐波问题。”
苏雪松:“喂喂喂!看得见我吗?说话啊!我怎么解决耐波性问题,我都不知道奶波形咋写。”
陈晨:“这套智驾系统我是了解的。”
“核心之一,交通要素解算的算法,很出色。”
“苏总也说了,他们在交通高峰进行了多次的试验,成功率很高。”
“同样的功能,也能用在海面上。”
苏雪松:“我咋不知道呢?”
可吴前此时已经有些明白了:“您的意思是……地形解算?”
“对。”
苏雪松对支架系统进行测试时,面对的交通参与要素很复杂。
尤其是在钱江这样的大型城市。
最难以捉摸的不是街上的小汽车。
因为这些小汽车绝大部分的行动规律,都是可以预测的,毕竟有交通法管着。
真正难以预测的,是那些急着跑单的骑手,下班买菜的老头老太太,交通优先等级最高的抢红灯路人。
这些特殊要素,不确定性太强,完全是随心所欲,没有任何规律的。
可苏雪松的智驾系统能在晚高峰时取得99%的成功率,说明大模型已经能够预判这些不规则运行的要素的动作,完全够用。
如果同样的功能,用来预测地形,简直就是手拿把掐。
海面上的波浪看似无序,实际上规律的一匹。
有高精度传感器的配合,再加上算法这个最强大脑。
当一波小涟漪进入传感器的探测范围之时,后方有多少波大浪,将会在什么时候来到,解算出结果都是一瞬间的事儿。
陈晨大致预测了一些:“在地效飞行器上打在地形匹配算法,就可以让载具提前预估海浪的到来,从而调整高度。”
“如此一来,波涛汹涌的海面,和风平浪静的海面没有区别,飞行器可以自动跳浪。”
“耐波性对于地效飞行器的影响也就微乎其微。”
吴前双手狠狠一拍:“对啊!简直就是如履平地。”
“如果耐波性解决了,那说地效飞行器是飞机,其实他在功效上更像船。”
由于只能贴水面飞行的特性,飞行器能够承担的功能,其实更像船。
由此,陈晨联想到了许多应用场景。
“这种产品,民用起来的性价比不高,可要是军用的话,香的很。”
“带上一肚
第420章 能力越大,责任越大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